清晨的阳光刚漫过淝河镇牧云居小区的楼顶,71岁的李大爷就攥着小马扎往楼下走,碰见拎着布包的王大妈,隔着绿化带喊:“今天庐剧唱《珍珠塔》,下午早点去党群服务站占座,晚了可就没前排啦!”王大妈笑着应着,脚步也加快了几分——这样“追着热闹跑”的早晨,如今成了淝河镇关镇村不少老人的日常。
可在半年前,小区里的光景还不是这样。关镇佳园、牧云居都是回迁小区,住着不少孤寡独居老人。那时,78岁的胡奶奶总把自己关在屋里,窗台的窗帘从早到晚拉着大半;李大爷的小马扎落了层灰,“下楼也没人说话,不如在家发呆”;还有老人记性差,忘关煤气、出门迷路的事儿偶尔发生……“不是不想出门,是没处去、没伴儿,心里空落落的。”老人们私下里的念叨,被关镇村党委记在了心上。
“老人们盼的不只是‘有人管’,更是‘有滋味’的晚年。”关镇村党委在走访中发现,单纯的生活照料远远不够,老人更需要陪伴、热闹和精神寄托。于是,在原有“窗帘之约”基础上,村党委决定,既要让老人“走出来”,更要让他们“乐起来”。
“碰碰乐”聚起烟火气,小站点成了“欢乐窝”
“以前卫生站就光看病,现在去了能聊天、量血压,顺路还能约着去党群服务站听戏,比家里热闹多啦!”胡奶奶说的,是村里打造的三个为老服务打卡点。党群服务站里,老人们围坐听庐剧,嗑着瓜子评戏文,邻座的张阿姨还会分享自家腌的萝卜干;小区红色邻角处,报纸摊开一片,李大爷正和老伙计们聊新闻,时不时拍着大腿笑;村卫生站里,村医每天准时坐班,免费量血压、测血糖时还会唠句“听说今天党群服务站的戏不错?”这些站点像一块块磁石,把“闷在家”的老人一个个“吸”了出来,从“偶尔碰面”到“天天相约”,楼道里的脚步声、笑声渐渐多了起来。
“帮帮团”织密安全网,看不见的守护最暖心
“晚上到李大爷家中,敲门没人应,也没看见亮灯”“中午1点左右我还看见他从牧云居走来看戏呢”“可能睡觉了,明天再留意一下”……每天,“关镇・孤老守护营”微信群里都有这样的“日常播报”。红色小管家、物业人员、党员志愿者组成的“帮帮团”,不敲门、不打扰,只用一张背影照、一段散步的小视频,悄悄记下老人的动态。要是哪位老人连续两天没“打卡”,红色小管家15分钟内准会上门看看——是睡过头了,还是身体不舒服?机制运行以来,3次异常情况都被及时发现。某日,85岁的郭大爷突然说自己喘不上气,“帮帮团”立刻安排车辆送他去医院,全程陪伴办好住院手续、做完检查,出院时又安排车辆将其接回,此后每天都关注郭大爷的恢复情况。“不是亲人,却比亲人还上心!”这是郭大爷对“帮帮团”的充分肯定。
“文化圈”酿出甜滋味,老日子过出新风尚
“你看我这香包,针脚还行不?哎呀,太喜欢了,我得天天挂着!”78岁的胡奶奶举着刚缝好的艾草香包,眼里闪着光。谁能想到,半年前她还说“老了啥也学不会”。村里的文化活动就像钥匙,打开了老人们的“心门”:周一到周五的庐剧专场在党群服务站准时开演,《秦香莲》《珍珠塔》等老戏轮番上演,台下跟着哼唱的老人比演员还投入;端午包粽子、中秋做月饼,元宵节还学用扭扭棒做花灯……曾经觉得“日子没啥盼头”的老人,现在天天追着问“明天有啥活动”,精神头足得很。
如今在关镇村,老人们的窗帘拉开了,脚步轻快了,欢声笑语更多了。下楼能“碰”见戏友,遇事有“帮”手护航,生活有“盼”头滋味——从“宅家盼探望”到“迎着朝阳走”,这变化的背后,是关镇村党委用党建“红线”串起的关怀:既有看得见的热闹,也有摸得着的安心,更有品得到的甜滋味。
从“窗帘之约”到“幸福之约”,淝河镇关镇村党委的探索,不仅暖了老人的心窝子,更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基层为民服务的新路子——让银发岁月里的每一份需求都被看见,每一份期盼都有回应。
(许雯雯)
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