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后一战
763年,安史之乱的最后一年,唐朝的大多数名将都已化为枯骨。高仙芝、封常清在玄宗的命令下被赐死,哥舒翰在潼关战败后也未能保住晚节,李嗣业在邺城被叛军重创并战死,郭子仪则自759年乾元二年后被朝廷雪藏。到这时,战火已将唐朝逼入了死局,昔日的英雄逐渐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。
在代宗即位时,官军和叛军的战斗已进入了极度疲惫的状态。关中、河洛、河北、两淮等地区成了长期的拉锯战场,民众流离失所,人口锐减,一片荒凉。整个人力和物资的消耗,使得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对双方来说都是巨大的负担。
这一年,李光弼被加封为临淮郡王,他的画像也被高高挂在凌烟阁中,成为唐代文臣武将中最高的荣誉之一。李光弼不仅收复了许州,还亲手剿灭了叛军数千,生擒了22名叛军将领。而仆固怀恩则策反了多位安史叛将,标志着平叛进入了最后的阶段。李光弼虽然没有亲自参与对史朝义的最后一击,却因为朝廷的紧急命令,带着朔方军南下江南。
展开剩余85%江南的局势更加动荡,袁晁起义如火如荼地展开。浙东的袁晁在台州反叛,自己称帝,年号宝胜,攻掠各州县,形势极为危急。那时的江南是唐朝重要的财源之一,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经济命脉。因此,代宗毫不犹豫地命令李光弼率领精锐的朔方军南下,执行他的一生中最后一战。
李光弼率军迅速行动,在衢州击败了袁晁的军队,平叛战争因此得到有效遏制。然而,这场平叛也成为了李光弼军事生涯的终章。第二年,叛乱最终平息,但两军已然疲惫不堪。
朝廷变故接踵而至,李光弼未能迎来他应得的荣光。随着太子李豫继位,他继续维持父亲的政策,即以太监和文官压制武将,李光弼的政治前途随之暗淡。他于徐州郁郁而终,没有留下回忆录,外界无法知晓他最后一战后的真实心境。但可以想象,英雄的心中必定有着百感交集的失落与无奈,屡次为国征战,却未能换来应有的荣誉与自由。
35年前,年轻的李光弼雄心壮志,肩负起了报效国家的使命。那时的大唐国力鼎盛,万国来朝,气吞山河,汉人胡人皆可为同袍。像黑齿常之、阿史那社尔等藩将,以非凡的军事才能为唐朝打下了坚实的根基,李光弼也在这些前辈的激励下,投身军旅,铸就辉煌。
8年前,叛乱爆发,李光弼率领朔方军在井陉口、常山郡等地多次击退安史叛军。在太原,他更是凭借少数兵力成功守卫了城池,使得叛军无法得逞。随着郭子仪支持李亨继位,李光弼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,他一度成为唐朝的军中核心。然而,盛唐的荣光早已不再,李光弼的命运也注定不如那些曾经的藩将。
肃宗的思量
尽管李亨在太子之位上并不显山露水,但他的深藏不露,让他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得以生存下来。他通过马嵬驿兵变掌握了政权,其背后运筹帷幄的能力可见一斑。如果他真是这一切的幕后操盘手,那么他在政变中的周密安排和果断行动,毫无疑问展现了出色的政治才华。他与玄宗的心腹陈玄礼合作,利用番使煽动禁军,最终诛杀了杨国忠和其党羽。精密的布局与人心的把握,使得他无愧为一位智勇双全的帝王。
然而,尽管得到了边军的支持,肃宗并不完全信任这些外部力量。安史之乱的创伤过于深刻,唐朝的根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动摇。在玄宗西逃时,除了近支的皇族,许多唐朝贵胄没有随行,这一场历史的浩劫给肃宗、代宗、德宗三代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。特别是肃宗和代宗,他们一生都难以再信任边将,甚至为了维护中央权力,主动削弱了边军的实力。
为了重建中央军队,肃宗命令房馆在关中招募良家子进行训练,并设法让新兵与边军协作。然而,局势并未如他所愿。刚组建的新军就被投入了进攻长安的战斗,却因为指挥失误与战术不当,最终导致唐军的惨败。这一战的失败,标志着肃宗的军事策略大败,也为日后禁军的崛起铺平了道路。
人事即政治
李光弼在安史之乱的巅峰时期曾屡次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干。他坚守太原,保卫了山西,在收复洛阳后,他紧追安庆绪。然而,随着叛军的反扑,唐朝陷入了难以摆脱的困境。尽管李光弼在河阳战胜了士气旺盛的史思明,但由于与仆固怀恩配合不佳,最终在邙山遭遇了失败。
此后,唐军屡次陷入先扬后抑的状态。虽然形势一度对官军有利,肃宗却并未充分调动将领的力量。唐军的指挥体系混乱,太监鱼朝恩的插手让局面更加复杂。最终,唐军在邙山的战斗中大败,洛阳失守,战局陷入了长久的僵局。
神策军
在多次军事失利后,肃宗并未放弃重建军队。759年,他决定从边疆招募士兵,组建了一支新的禁军。这支禁军的实际领导人是太监鱼朝恩,他将其改编成一支忠诚于皇权的部队。这支禁军的崛起,彻底改变了唐朝的军事格局,也为日后中央集权的强化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尽管肃宗在军事上的失误不断,但他依旧能够凭借深厚的政治手腕,保持对政局的控制。他的政治智慧,使得唐朝最终得以恢复和平。但他对边将的打压和对禁军的依赖,也使得唐朝的将领们感受到了压迫,最终导致了更多的叛乱和权力斗争。
但行好事,莫问前程
李光弼的命运始终充满悲剧色彩。他的军事才能无可挑剔,但政治上的遭遇却让他始终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。在安史之乱的最后阶段,尽管李光弼仍旧忠诚于朝廷,力挽狂澜,但他却始终无法摆脱权力的制约,最终死于徐州,享年66岁。虽然他死后被追封为司空,谥号“武穆”,并列入凌烟阁,但这一切的荣誉,已成过眼云烟。
杜甫的《八哀诗》为李光弼写下了哀悼之词:“青蝇纷营营,风雨秋一叶,内省未入朝,死泪终映睫。”这首诗不仅寄托了杜甫对李光弼的深切同情,也透露出他对大唐盛世已逝的惋惜。对于李光弼而言,他的一生充满了无奈与
发布于:天津市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