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往今来,无论东方还是西方,权力的更替几乎无一例外都经历了漫长的筹谋与复杂的权力斗争,在明面上或暗地里,都伴随着刀光剑影的纷争和较量。
然而在中国历史上,有一个朝廷的崛起显得尤为特殊——它几乎是在没有大规模冲突的情况下,悄然完成了皇权的交接,并迅速掌控了整个局势。这便是被称作“灵武朝廷”的政权,它以唐肃宗李亨为核心,存在于安史之乱的动荡年代,历时六年。
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,首都长安危机四伏。李亨在陪同父亲唐玄宗西逃途中,选择兵分两路,自己北上,在灵武郡草率即位。起初,他仅有三十余名文武官员相随,组成了极为简陋的班底,但就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,重新建立起了被叛军摧毁的唐朝中央政权,解决了一系列复杂的军政难题,并成功收复了关中两京。这场政权的重建,成为唐朝应对安史之乱的关键转折点。
作为一位政治根基尚浅、军事力量有限的太子,李亨在仓促登基后,能够迅速掌控局势,扭转大唐面临的颓势,实在令人惊叹。他的成功背后,隐藏着众多历史谜团,也成为后人不断追索的焦点。
谈及唐肃宗李亨,不得不提其父唐玄宗李隆基的显赫身影。毕竟肃宗的皇位正是从玄宗手中继承而来,了解交接的过程,必须考察事件的“前因”与“后果”。
展开剩余89%唐玄宗李隆基是睿宗李旦的第三子,史书对他早年的评价是“英断多艺”,颇具才干。作为皇室成员,李隆基登基之前经历了七次政变和四次皇位更替,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。
公元712年登基后,他怀揣忧患意识,励精图治。到725年时,唐代社会达到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,被誉为“开元盛世”。《新唐书》评价他“励精政事,开元之际,几致太平,何其盛也!”彰显其治世的辉煌。
然而,盛世过后,唐玄宗渐渐沉迷于享乐,变得昏聩怠政。
李隆基听信宠妃的谗言,先后逼杀包括太子在内的三位皇子,统治内部裂痕日深。贤相张九龄等忠臣遭罢黜,权臣李林甫、杨国忠接连掌权,弄权专断,朝廷陷入一片乌烟瘴气。李林甫、杨国忠对皇帝言听计从,却对百官嫉贤妒能,使政局更加混乱。
1、奢华无度,忽视民生疾苦
朝野腐败严重,政令难以贯彻,土地大规模兼并,百姓失去赖以生存的根基。经济衰退,国家税收大幅减少,然而玄宗依旧挥霍国库,大量封赏宠臣及妃子家族,加剧了百姓的苦难,社会矛盾激烈。
2、重视边防,忽视中央,埋下隐患
为了控制边疆,玄宗设立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,采用募兵制取代府兵制,地方经济和政治权力大幅下放到节度使手中。《新唐书》载:“(节度使)既有其土地,又有其人民,又有其兵甲,又有其财赋”,玄宗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到天宝元年,边防军镇兵力竟占全国总兵数85%,仅安禄山就掌握北方三镇兵力多达15万,中央军仅8万且多年懈怠,战斗力低弱。
3、昏庸无为,酿成大祸
安史之乱初起时,玄宗竟误以为是“构陷”,6天之内安禄山几乎无阻力地攻入洛阳。直到第七天,玄宗才惊觉事态严重,仓皇召见无能的宰相杨国忠商议对策。
玄宗多次听信谗言,导致洛阳失陷、潼关告破。最终仓皇弃都长安西逃,长安沦陷,叛乱形势急转直下,大唐政权遭受沉重打击。
叛乱肆虐,皇帝无力应对,前期的荒淫昏庸行为令军民对玄宗的领导彻底失望。国家陷入深渊,未来堪忧。
马嵬兵变爆发,杨国忠被杀,杨贵妃被迫缢死,玄宗颓废逃蜀。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刻,太子李亨挺身而出。
马嵬驿一役后,唐玄宗西逃剑南避难,顺势嘱托太子李亨北上平叛。李亨北上路途充满艰险,历经半月才抵达朔方灵武大本营。三天后,他在灵武南城楼举行简朴登基仪式,称帝。随后遣使告知玄宗,遥尊其为太上皇,以求政治支持。
欲戴皇冠,必承其重。李亨曾遭父亲玄宗猜忌,朝中李林甫、杨国忠等权臣多次打压他。但即位后,他迅速打开局面,收复两京,平息叛乱,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战略行动。
战争大势如棋,早在战国时代孟子提出“天时、地利、人和”三要素是胜利关键。审视肃宗收复两京的策略,恰巧体现了这三者。
1、天时:敌势减缓,我军正劲
马嵬坡兵变后,战局进入胶着前夜。安禄山猝然起兵,唐军措手不及。其率铁甲战车、精锐骑兵及十五万大军南下,迅速控制河北,攻破多道防线。
洛阳外,封常清与叛军激战六天虽败,但激起民心反抗。安禄山虽占洛阳,却沉溺奢华,进兵速度放缓。唐朝借此喘息,加强筹备,调兵遣将。叛军暴虐百姓,激发民众纷纷起义,配合朝廷抗敌。
封常清、高仙芝退守潼关,守护长安。但玄宗轻信宦官谗言,斩杀两将,军中哗然。继任哥舒翰坚守多次击退叛军,却被杨国忠忌惮,最终被逼主动出击,败走投敌。
潼关失守,长安危急,国家陷入绝境。玄宗弃都西逃,令军民信心崩溃。此时,太子李亨顺应时势,挺身而出。
2、地利:朔方“大本营”即位
玄宗西逃剑南,任命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,统领朔方、河东、平卢三镇节度使,全力平叛。
李亨辗转抵达灵武,在朔方军官支持下登基。朔方地处今宁夏、内蒙古南部、陕西北部及甘肃部分,兵力约6.5万,马匹4000余,曾多次抵御外族入侵,是唐朝北方战略重镇。
李亨早被封为朔方节度大使,对该地军政状况了如指掌,与将领关系密切。朔方邻近叛军重镇,郭子仪、李光弼率军驻守前线,局势相对稳定,为李亨制定战略提供保障。
3、人和:正统名分,民心所向
李亨登基后即派使者告知玄宗,获正统认可,四方归心。
肃宗宣称“治兵朔方,将殄寇逆”,以“平叛”为旗号,赢得民心,特别是受战乱摧残的关中、河北百姓支持。
李亨北上由龙武军护送,随行有李辅国、张良娣及儿子建宁王倓、广平王俶等,灵武朝廷文武官员虽仅三十余人,但志同道合,齐心协力。
军队方面,朔方主力前往前线,肃宗即位后召回郭子仪、李光弼二将,接受封赏,增强军事力量。
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肃宗刚即位,回纥可汗、吐蕃赞普相继遣使表态支持,宴请他们并缔结盟友,肃宗子广平王与回纥太子结为兄弟,获取了宝贵的外援。
灵武朝廷成立于安史之乱中,其使命是平叛。李亨上台后,将平叛作为核心,旗帜鲜明,激励军心民心。河北、河南军民纷纷响应,肃宗反攻正式展开。
756年闰八月,肃宗召集大将商议收复长安计划。九月调动十五万大军,分三路讨伐。香积寺一战斩敌六万,长安收复。
随后大军进攻洛阳,十月十五攻破叛军,张巡死守睢阳十月,牵制叛军,保障朝廷粮草。安庆绪弃洛阳逃跑,十八日洛阳重归朝廷。
肃宗随后集中精力筹划迎玄宗回长安,战局进入胶着,平叛进程减缓。
作为唐太宗第三子,肃宗早年饱受父辉光环笼罩,历经十八年波折太子生涯,遭遇空前“安史之乱”。都城沦陷、政权岌岌可危,逃难中被父亲弃置,带着少数官兵北上平乱。
45岁登基,正值壮年,经历丰富,吸取前车之鉴。只要坚定信念,平叛治国水到渠成,难怪诗圣杜甫誉他为“中兴主”。
唐肃宗李亨领导的灵武朝廷,生于乱世,终结于乱世。安史之乱持续八年,灵武朝廷存在六年,这注定是一个忍辱负重、却又不辱使命的政权。
它撑起了摇摇欲坠的唐朝大厦,尽管留下诸多历史隐患供后人评说,但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,灵武朝廷无疑值得后人敬仰。
发布于:天津市科元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